“苦闷是每个人的伤口,我要呐喊。”
我眼里的法拉奇,是又一个弃医从文的“中国式鲁迅”。以笔为矛,报道事实新闻,抨击专制暴政,揭示政治人物执掌权力后台的奥秘。一生为追求新闻真实而奋斗,倾注毕生的热情和心血。我欢喜这样的人,爱和恨都坦坦荡荡,对待事业严肃认真。她作为一个女性,必不可少的会游走在各种政治突发暴乱事件中,然而她的不畏惧和凛然深深的打动了我。
记者,总是会面对有各种各样的人。法拉奇在采访一些重要政治人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往往都会把一些公众人物神秘化。而身为记者,职责却是要去为大家揭开这层面纱,去洞悉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每次采访开始前,法拉奇都会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史实,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以及政策背后的复杂国情和现状。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了现实之后,才能带着疑问去采访,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因为那些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作为意见领袖的存在,他们不仅仅是有头脑和策略的政治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具有雄韬伟略的演说家,具有很强的政治说服力。在一些客观的事实面前,要有丰厚的历史基础和价值判断才会不被他们的言论所诱导。要坚持自己对事实的正确判断,才能避免被颠倒黑白的危险。
每一个报道人物的开篇,法拉奇都为我们展现了这个人物给她的第一印象。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她的文字,仿佛这个人就出现在我的眼前。给读者一个直观感受,先入为主,留下了感官印象。采访对象性格迥异,也决定了记者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提问方式和策略。就像在面对强势的基辛格总统时,如何将话语权转移到自己手中?面对一连串反采访、连珠炮式的质问,应该如何应对?面对如此有头脑和气场的对象,记者应该如何成为话题的引导者,将被动转为主动?法拉奇镇定而条理清晰的回答,使采访开始的僵局被打破,慢慢引入正题。在采访时也要做好充分的记录,让人咋舌的是那些身为一国之君的领袖们对采访内容进行的质疑。阿里布托、巴列维、哈巴什等都曾厚颜无耻的在事后撒谎,指控采访有造假的成分,否认谈话内容,并对法拉奇及其国家给以政策压力。面对他们的出尔反尔,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录音带。法拉奇采取了很果断和坚决的态度,来回击这些妄图抹黑事实的人。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是邓小平在面对采访时所作出的反应。法拉奇尖锐的问题指向,并没有使她如愿地去抓住邓小平的性格缺点。相反,我看到的是在面对这样一个外国记者的提问下,谦逊机智的中国领导人形象。法拉奇问,“是谁把四人帮抓起来的?”邓小平答:“这是集体的力量。”这样回答,既避免了刚刚过去的文革时期对某一领导人过分的崇拜和盲目追随,也更加凸显了我国人民的力量。在对自己打分的时候,小平同志给自己半开的评价,还嘱咐法拉奇说,“我犯了不少错误。”这种谦逊的态度与之前几位领导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的是中国的巨人。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难度在于去消化和理解不同国家复杂的历史背景,从而才能设身处地,明白采访的重点和意义。这些只会在历史书中作为刻板的人物介绍的形象,被法拉奇写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发现人性的闪光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我很喜欢英迪拉•甘地的一句话,“经历过艰难的生活也是一种特权。”也很喜欢梅厄说的,“不会失声痛哭的人,也不会纵情欢笑。”她们不仅仅是事业或政治上的成功者,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人生中值得学习的榜样。以前书上总是只有呆板的几句人物身份介绍以及她的主要政策,但是我们似乎并不明白这和这个人物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我读到附录中的撒切尔夫人,才知道被称为“铁娘子”的女强人背后,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成长经历。是因为自己的出身,才深谙世事,才能抓住社会的最要害之处进行改革。她对我的影响,就是她幼年时父亲曾对她说的那句话,“你要成为一个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堂堂正正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的人。”这也是我的人生信条之一,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够有自己对事物独立的见解和看法。
匆匆又到五月,再见,如此特别的法拉奇,第二本书已完,算是里程碑式的一次胜利。当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几页都是中东历史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自己真的在投入,同时也感到了法拉奇记者素养之深厚,能在几天之内去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然后有深度的发问。这个月我培养了了解历史的耐心,以前读史书很少,但现在却觉得别有一番天地。希望以后的每个月自己都能够加油,完成读书任务。期待遇到不一样的自己。